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教师团队共有专任教师2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4人;团队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技术能手、教育部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匠、重庆英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职业教育中青年领军人才、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等各类人才16人。该团队是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一、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涵养淡泊名利、潜心育人的高尚师德
团队始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团队负责人陈志军教授率先垂范,被评为教育部新时代名师(名匠)、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成员刘源大师厚植匠心,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并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罗飞老师德技双馨,被评为市级教书育人楷模;万云老师心怀大爱,获评市级优秀共产党员。团队所在党支部被评为全国高校党建双创样板党支部和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并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形成了一支敬业奉献、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二、党建领航、大师领衔,构建红色匠心、四双八段的育人模式
团队坚持以党建红心引领专业发展,厚植工匠文化,打造“红色匠心”育人模式。实施“党建+大师”双引领、“学校+企业”双主体、“产业学院+创新创业孵化器”双驱动、“中高职衔接+专本分段培养”双贯通,构建涵盖“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8个阶段的“四双八段”育人体系,系统培养高技能人才。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入选重庆市高水平专业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入选工信部产教融合试点专业;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2项,建成省部级教学资源库1个、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团队获评重庆市课程思政和教学名师团队1个,拥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市级技能大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5人;团队成员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2项,省级教学竞赛奖项7项;指导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等国家级奖项15项、省级奖项50项;2人获评全国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12人获省部级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三、融科汇教、汇教促产,促进技术改进、产业升级的融汇效度
面向国家与区域战略需求,精准对接智能制造产业链,聚焦智能产线运维等关键技术,搭建高端数控机床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控制系统仿真平台等4大平台,建设重庆市先进制造与智能工厂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和工业机器人运维重庆高校工程中心。为重庆丰合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泸州市市场检验检测中心等企业承担《智能传感器研究与开发技术服务》《秸秆纤维(丝)制备纸箱物料特性与工艺研究及智能生产线开发》等28项技术攻关项目,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助力制造业提质增效。团队获批重庆市级以上科研项目27项,发表SCI/EI/中文核心论文48篇,制定行业标准3项,授权专利65件(其中发明专利20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632.9万元;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仪器仪表协会科技进步奖等6项,以及全球卓越工程师大赛“十佳成果转化奖”“优秀成果转化奖”共3项。
四、聚焦智造、服务多元,突出专项培训、公益课堂的社会效益
依托国家级样板党支部,与永川英井路社区、红欣社区共建党员实践基地,定期开展“四点半公益课堂”17期、科普活动12期;接待兴龙湖小学、凤凰湖小学学生2000余人次进校开展先进制造科普教育;为永川区茶山竹海街道开展“冬训+宣讲”活动;与西门子公司合作推进“携手关爱-西门子中国公益计划”,共享在线开放课程。在老挝万象职业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设立8个大师工作站,培养师资125人,制定标准3项,开发国际化课程标准2门。依托永川智能制造公共实训中心,成立“城职匠星”服务团,面向重庆大学等高校本科生、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等院校教师、红江机械公司等企业员工及农民工群体,开展电工、自动化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等培训2449人次。团队获批重庆市智能制造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重庆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发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等培训项目12个,社会培训服务总规模达27449人天。
五、凝心聚力,团结协作,打造五双四环、混编结构的创新团队
团队带头人陈志军教授充分发挥引领与凝聚作用,建立“新入职教师、胜任型教师、骨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四级培养体系,构建校企“双渠道、双任务、双身份、双评价、双绩效”和“进与出、用与管、劳与酬、培与升”相结合的“五双四环”混编模块化教学团队。团队结构老中青结合,传承有序,落实“以老带新、传帮带”机制,实现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团队培养全国技术能手4人、重庆英才1人、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1人、重庆市优秀教师1人、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1人。团队秉持“师德为先、教学为本、科研为基、应用为宗、发展为要”的理念,形成了教师学习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良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