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创意设计学院(以下简称“创意设计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号召,紧扣重庆市“33618”产业体系发展蓝图,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导向,深度对接数字媒体行业前沿趋势,精心打造“技艺并重、德才兼修、能力创新双轮驱动,理论实践深度融合”的“123355”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育契合数字化时代发展需求、具备卓越技术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推行创新教育模式,塑造人才培养全新范式
优化课程架构与教学资源配置。创意设计学院秉持产教融合理念,创新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动态调整机制,通过精准对接行业前沿趋势,持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一是推进教学模式革新。基于行业调研与岗位能力矩阵分析,创新实施项目驱动式、工作室集群化等多元教学模式,构建“基础素养-专业核心-跨界能力”三维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知识技能与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二是推进课程资源数字化。深度融入数字经济发展浪潮,聚焦数字媒体内容创意、智能交互设计等新兴领域,创新打造混合教学模式。开发颗粒化教学资源单元、专业MOOC课程及新形态立体化教材,形成“素材库-在线课程-数字教材”三级进阶的教学资源体系,确保课程内容与产业技术迭代保持同步。三是推进产教协同育人。联合行业领军企业共建模块化教学资源平台,以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规范为标准,构建“任务导向型”课程架构体系。通过开发富媒体动画、仿真模型、AR/VR交互资源等数字化教学元素,将抽象理论具象化呈现,破解专业教学中的“不可见性”难题。集成虚拟仿真、实景实训等沉浸式教学场景,打造全终端适配的混合式教学解决方案,实现“虚实融合、教学相长”的智慧教育生态。
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创意设计学院创新“一个中心、两个场景、三维递进、三种能力、五化改革和五维评价”的“123355”人才培养模式,即以“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意设计人才”为中心,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的双元培养和两类工坊培养,构建“基础素养-专业核心-跨界能力”三维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交互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抗压能力三种能力,实施“职业能力化、能力课程化、课程项目化、项目实战化、实战产品化”的“五化”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探索“德育”“素养”“学识”“技能”“有为”五个维度评价体系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开发方面,不断整合校企资源,按照职业能力化、能力课程化、课程项目化的思路进行课程和教材等资源开发。在教学改革方面,以项目实战化和实战产品化的思路,组织教师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开展课堂教学,并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进评价改革,全面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全面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探索六位一体育人模式。创意设计学院率先推行“导师、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室、社团、朋辈”六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其中,学业导师制度聚焦“以岗定教”,导师团队深入合作企业精准调研岗位需求、行业趋势与用人标准,提炼优秀毕业生案例,构建“企业需求—技能强化—职业引导”闭环,助力学生树立积极就业观并制定个性化职业路径,实现从学业规划到生涯赋能的跨越;同时依托市级辅导员工作室孵化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品牌项目,全方位赋能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与全面成长成才,为人才培养注入活力。
强化基础建设,提升教师岗位胜任力
强化基础建设,构建高水平育人平台。聚焦实践教学资源升级,通过多渠道筹措专项资金,系统推进教学空间迭代。建成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3处,集成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智慧录播室及多功能综合实训室8个,形成模块化专业实训矩阵。同时深化校企协同育人,联合行业企业大师共建两类工作坊,一是设立2个大师工作室,作为技术传承与创新的示范窗口;二是构建6个阶梯式递进实践工作坊,形成从基础到高端的完整技能培养链条。基于“艺术设计全流程创新”理念,沿“平面设计→创意设计→外观设计→结构设计→手板制作→创意产品(云端映画)”路径建立六个工作坊,为师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技术支撑与孵化平台。
创新师资培育模式,锻造复合型教学团队。实施“双向赋能”人才战略,一方面引进数字媒体领域技术专家充实教学力量,另一方面建立常态化国际研修机制,选派骨干教师赴苏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学、意大利热那亚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等国际名校开展数智化教学能力专项研修,提升教师岗位胜任力。当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群已形成结构优化的28人专任教师队伍(含教授1人、副教授12人、高级工程师1人),协同3名兼职教师及2名企业导师构建多维育人体系,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突破88%,形成“行业专家进课堂、教师团队入企业”的双向循环机制。
以“教产同行、双向赋能”深度服务区域发展
校企协同,共筑育人高地与产业新篇。创意设计学院积极投身产业学院与实训基地共建工程,广泛引入行业优质资源,精心打造了一批高水准的实训基地与实训室,为学生搭建起接触真实项目、锤炼实践技能的优质平台,全方位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同时,与行业领军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携手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双方优势,为重庆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注入强劲动力。在文化旅游、农产品电商、乡村振兴等特色领域,依托重庆独特的地缘优势,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版图,精心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品牌形象与宣传推广方案,有力提升专业影响力。
赋能区域产业,引领传统行业变革新风尚。创意设计学院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主动与上海曼恒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头角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携手合作,充分发挥数字艺术设计力量,为地方品牌建设与推广赋能添彩。通过完善产业生态链,大力培育优质多元的市场主体,以“文化创意 +”产业模式精准对接发展需求,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创意设计学院还以“云端映画”等工作坊为坚实依托,以数字创新为重要载体,为企业提供前沿新技术服务,并输送大量优质技术服务人才,为推动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助力。
打造地方特色文化IP,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创意设计学院致力于培养学生“技精德厚乡情融汇”的综合素质,依托重庆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与生态资源,以教师工作室为创新纽带,巧妙将传统文化与数字媒体艺术深度融合,赋予设计作品更高的趣味性与交互性,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创意设计学院积极探索创新AI设计,推动传统艺术与数据智能大模型的有机融通,指导学生创作出一系列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数字艺术作品,并组织学生参加乡村振兴工作,进行直播带货和乡村振兴墙绘活动,有效提振了地方特色艺术的影响力。使学生在掌握精湛技艺的同时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
品牌特色鲜明,实践育人效果显著
创意设计学院精耕建设,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劳动实践教育,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形式丰富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品牌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全方位育人效果显著。初步实现实践教育系统化、教育内容多元化、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成果社会化、教育思政融合化。
近年来,创意设计学院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竞赛,不断磨炼技能本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高。近三年,获得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文化艺术赛道(舞台布景小组)金奖等省(市)级、国家级奖项400余项,2024年新生报到率达到95.05%,连续两年荣获学校招生优秀团队奖。连续2年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5%以上,困难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6名学生获市级优秀毕业生,10余名学生获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有重庆市辅导员工作室1个,获校级“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1支志愿服务队入选“乡村振兴 青春笃行”全国计划性示范团队,教师团队申报立项国家级课题10余项,省市级课题100余项。
下一步,创意设计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理念于专业教育体系之中,准确把握并发挥专业特色与优势,紧密贴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深化校企合作机制,精准对接地方服务需求,强化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全方位、深层次的产教融合生态,为地方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