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招生就业
  1. 招生网
  2. 就业网
科学研究
  1. 科研管理
  2. 学术期刊
合作发展
  1. 校企合作
  2. 国际合作
校友风采
    专题专栏
      双高申报
        【喜迎党代会·发展巡礼】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主渠道”用好“大课堂”构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体系——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大思政课”工作体系典型案例
        回眸发展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16日 浏览次数:2746
        分享到: 打印

        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建设“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要求,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围绕“一体两翼三元”构建思政课程体系,同向推进课程思政、通识课程、日常教育实践活动协同育人,建设“主渠道”、用好“大课堂”,构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体系。

        一、围绕“一体两翼三元”大格局打造思政课课程体系

        学校立足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和培根铸魂“灵魂课程”定位,坚持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中涵育“红色匠心”的主渠道来抓,围绕“一体两翼三元”大格局打造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一体,即构建“3+2+N”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两翼,即运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促进教学方式;三元,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取得实效,近五年内获得重庆市级以上教学技能竞赛特等奖、一等奖等奖项10余项。

        (一)构建3+2+N”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对标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思想政治课程建设要求,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构建“3+2+N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开好开足3门公共必修课程、2门选择性必修课程,结合各专业特点开发N门校本特色思政类选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七个专业教学学院协同、教务处全力配合,联合探索开发“大国治世”系列思政类选修课程,现已运行“健康中国”“生态中国”“道德中国”“创新中国”“工匠中国”五门课程,聚焦中国实践,抒写中国智慧,阐释中国理论,弘扬中国价值,既坚守思政本色又贴近职教特色,是思政必修课程的深化、拓展与补充,探索拓展课程育人内涵。

        (二)构建“党史融入思政‘五双模式’”。着力工艺精湛,积极探索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推进党史融入思政教育“五双模式”改革,逐步构建起“还原历史场景入题”“置身历史事件引思”“剖析历史决策立论”“展示历史成就增信”“勾勒历史过程铸魂”“直面现实问题导行”的“六段式”课程范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与示范效果。案例作品入选教育部职成司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典型案例并在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登载;入选重庆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德育)优秀案例二等奖1项、三等奖各2项。

        (三)开发“魅力城职•系列特色思政课”。协同联动学校各部门和馆校合作单位,采取1+X”双主持人教学模式,不同奋斗领域、不同职业身份、不同专业背景、不同人生阅历的讲述者“现身说法”,与学生“一期一会”。本校出国访学教师以“一出国更爱国”为主题开展“爱国”题材系列分享交流会;全国及本地道德模范、劳动模范、行业模范开展“向榜样学习”系列访谈录;优秀校友返校开展“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系列校友畅谈沙龙;法律专家或相关从业者开展“法律专家进校园”系列讲座;文艺名家、非遗传承人进校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体验活动......借力全社会力量与资源,校内外多元师资联动,努力形成“开门办思政课”良好生态。

        (四)开展“‘精神长征’实践教学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课建设中大力推进“实践品牌工程”,开发了课上与课下结合、校内与校外联动、理论与实践贯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了一系列思政课“行走课堂”实践教学,如“观赏民间文艺作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民间文艺协会)、“培养法治思维,弘扬法治精神”(走进检察院法治教育基地)、“追忆红岩英烈,弘扬革命精神”(走进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及相关场所)、“铭记抗战历史 弘扬抗战精神”(走进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弘扬工业文化,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走进重庆工业博物馆)、“讲·看·践乡村振兴篇章”(走进乡村振兴示范村)等等。与此同时,在学校“大思政”格局建设及推进思政课“对象化”改革中,马院协同各二级学院共同打造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共同建设、思政教育与课程思政共同推进、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联动的“三双”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立足马院和专业两个资源优势,向专业“借”育人素材、用思政元素点亮专业情怀。

        二、围绕“专业品牌+课程品牌”范式构建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打造一批品牌,增强示范引领效应。组建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研制本校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组织开展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建设特色课程思政系列共享资源库、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全覆盖推进课程思政,立项校级课程思政改革项30个、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市级课程思政改革项目2个,市级思政课程名师团队1个,入选市级典型案例5个。

        三、围绕“六维素养育人环”推进创建通识课程体系

        为涵养工匠品质、拓展素质能力以及助推“铸大匠”核心目标实现,通识课程群围绕六大素养开设构建六个类别的课程。一是以“塑品”为要旨的职业精神类课程,侧重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二是以“立信”为要旨的语言文化类课程,侧重通过中西文化比较,开拓国际视野,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三是以“启智”为要旨的数理逻辑类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的思维习惯以及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品质;四是以“强魄”为要旨的体育军事类课程,侧重于增强学生健康体魄、培养学生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培养奋勇敢拼搏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纪律意识等;五是以“淬技”为要旨的实用技能类课程,侧重培育学躬身实践“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六是以“育心”为要旨的艺术心灵类课程,侧重传承传统技艺、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聚焦“红色匠心”构建通识育人目标内容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精益求精、文化自信、强身健体、自立自强等“大匠”内核品质。

        四、围绕“五育并举”目标构建日常思政教育活动体系

        学校坚持“五育并举”目标,运用学生入学教育、党团教育活动、开学/毕业典礼、红岩班思政教育、社区思政、学生社团活动等载体开展特色日常思政教育活动。

        (一)“专题大思政课”。以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关键时间节点为契机,精心设计各类主题教育、职教学生读党报、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论坛讲坛、讲座报告会等形式的专题思政大课。针对传统节日组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家国情怀”等专题思政大课;针对重大纪念日组织“理想信念”“国防安全”“法治意识”等专题思政大课。

        (二)“班班红岩”。2020年,学校信息与智能工程系2019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0031班被重庆红岩联线授予“红岩班”荣誉称号,“红岩班”成立以来,注重自身内涵建设,赴歌乐山烈士陵园开展了“传承红岩薪火,永做红色传人”等系列主题团日活动。“红岩班”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加强红岩精神的宣传,组建了7支由班团委员、入党积极分子担任队长的红岩微宣讲小分队,以“传承红岩精神,凝聚复兴伟力”为主题开展覆盖式微宣讲活动。为进一步用好“红岩班”这个育人品牌,深化红岩精神涵育“红色匠心”,红岩班创建一年后,学校继续推进“班班红岩”创建行动,将红岩班铸魂育人的经验、方法和实效辐射至全校全员。

        (三)“学生社区思政”。为把铸魂育人工作渗透到学生在校生活的日常场景,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校团委、专业学院、基建后勤处等部门以学生宿舍为单位推进“学生社区思政”建设,开展以文明、勤勉、团结、上进为目标的学生社区风尚创建行动,选树文明典型,开辟“三全育人”新场域。陆续开展了“内务整理指导进宿舍”志愿服务活动、“党建+宿舍管理”志愿者服务活动,宿舍党员“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等;开展文明宿舍、特色宿舍、勤勉宿舍评选。学校学生宿舍桂园荣获“重庆市高校文明公寓”,3个寝室荣获“重庆市高校特色寝室”,7个寝室荣获“重庆市高校文明寝室”,1个宿舍被评选为重庆市普通高校环境优美型特色寝室。

        (四)“专项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主题教育活动”、“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等全国性大学生思政教育活动。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毛隆凤